美與藝術,有其內在的心理學之器官結構等因素,通過自身系統內外感官等相互作用而產生出一種和諧式或者激蕩式的系統均衡機制作用,藝術之作品,能在空間、色彩等感官之信號輸入輸出方面,體現出受眾個體之獨特心理的話,就出現美和藝術的感受。
由于劉基元新國學還沒有專門的文章來闡述美與藝術,也缺乏時間專門來寫,下面這些,摘抄于備案證書尚未頒發的《基元學2018版》:
關于美
每一個系統,都有吸引、被吸引或相互吸引的需求,這種需求,一方面來自于自身對能源種類的需求、另一方面來自于對能量均衡、內部器官均衡協作的需求。
例如,對于食物,即便天生嬰幼兒,也有厭惡恐懼和喜愛食物,這些都不來自于父母的教導,而是來自于感官所造成的內部器官反應,契合自身能源物(食物)、契合自身內部器官協調均衡運行模式,特別是契合自身協調均衡模式的原理,天生、后天父母傳染、后天社會灌輸各占一部分。
例如,塌塌鼻子,如果系統自我就會感覺與臉部不配合的話,往往看到高挑鼻梁就會覺得美。如果一個人內部臟器有功能異常或缺失,當看到在這方面臟器比較優良而表現到外部臉部的人時,會發自內心地覺得美,這種美,更易懂貼切地說,叫做共振共鳴式補償互補。
=========
為什么人類會對黃金分割率覺得美呢?這要看后面,美對本體的結構和能量性的作用原理。當人體的結構能量與其他結構能量相近相似時,人體會產生動物性的條件反射,所以,美,沒有那么神秘、也沒有那么高尚,神秘和高尚的是人的欲望、文學家的詞匯。
==========
所謂的文化,只是地理生態的一種外相,可以欣賞文化中的優美,但死守所謂的文化差別,也無異于一種愚昧和自我墮落。
===============
同樣,人類甚至動物在觀賞一個物體甚至藝術品的時候,也會對其產生空間結構性均衡、能量均衡之類的共振共鳴,此時也會產生美的感覺。食肉動物較少食用同類,除了所謂的情感外,其心理上也存在著一些自身均衡被破壞的感受,假設給他肉食而不告訴它這是同類的肉,它大多時候會吃的很香。
==========================
系統均衡點大多會隨著現實活動而產生漂移甚至較大的變化,典型的如商業或政權的洗腦式灌輸教育、甚至某些宗教理論也是采取如此方法。當某人的一個器質屬性被改變的時候,會連帶著將相關均衡點的位置狀態調整轉移。
例如演藝界靠色相賄賂上位的女人,當出賣色相獲得高利潤成為習性甚至習慣于別人罵她無恥后,會連帶著相關均衡點的調整轉移,當其遇到麻煩或危險的時候,除非面對的是一頭真正的豬和人,否則她不會覺得十分害怕,因為她自覺持有色相之利器,這是恐懼均衡點的漂移。同樣,當她在日常處理某些人際糾紛的時候,她往往會輕松越過正常的邊界底線,因為無恥對其沒有意義,這是博弈均衡點的漂移。同樣,對美惡丑善等界限觀念,也會相應地產生漂移,其行為上往往表現為挑剔、敏感等等。
========================
對于人類而言,除了肉體方面的均衡點外,還存在著知識性的均衡點。這些知識性的均衡點,往往會在肉體均衡點不甚明顯或找不到均衡點之時,起到重要的作用。這種均衡點,從宏觀的角度看,可以稱之為社會均衡點、或者稱為社會性的是非美丑善惡均衡點,從個體微觀的某種意義上看,肉體均衡點與這種社會均衡點的結合,可以稱之為某人的社會智商智力。若是這種結合性的均衡點影響到個體之潛在本能時,則會對個體形成肢體外表以至臟器的變化,比較常見的外在表現為此人是軍人氣質、政客氣質、商人氣質甚至乞丐氣質、妓女氣質、吝嗇猥褻氣質等等。
-=======================
從結果看,某類人種甚至同一類人種不同地域的相貌膚色也存在歧視。從人體系統的本質上看,歧視的根源,不是來自于相貌膚色,而是來源于文化及其習俗,舉例而言,如果一個黑人從嬰幼兒開始就具有極佳的各類條件、培育以典雅禮貌的各類規范,在其成年后,物質條件很好、甚至略強于你,相貌也由于“貌由心生”而十分和諧甚至漂亮帥氣,此時,你還歧視她嗎?能歧視得起來嗎?很可能會被反向歧視了。從系統心理學的角度看,這種心理主要源自對美及其和諧的匹配。關于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集中地主要有以下幾點。
===================